“宝子,妈妈终于看到你了!看到了你穿军装的样子……”3月22日,吉林省汪清县,84岁的朱凤兰老人抚摸着一幅军人画像,潸然泪下。画像上的青年,是老人的儿子李宝玉,几十年前,他牺牲在保卫祖国的一场边境作战中。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军人这一特有的标志形象吸引着万千青年投笔从戎,李宝玉也是其中一员。当年,他和百余名汪清县的热血青年一道参军到了云南,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安葬在异国他乡。
李宝玉烈士的立功证书和烈士证书寄回了家乡,母亲朱凤兰老人悲痛欲绝,但她没有向政府和部队伸手,只提出,儿子是为戍边牺牲的,希望能有一张儿子穿军装的照片。然而,当年因条件有限,李宝玉牺牲前还没来得及留下身着军装的照片,连追悼会上挂的也只是一张画像。始终没能看到儿子穿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的英姿成为老人一直念叨着的遗憾。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刺骨钻心,但老人从未后悔过。李宝玉的弟弟李宝明告诉笔者:“母亲总说,不后悔让大哥参军,保家卫国是每个人的责任。大哥牺牲后,母亲还想让妹妹也去参军,后因没有女兵名额不得不作罢……”
2011年,在李宝玉的弟弟妹妹的陪伴下,朱凤兰老人远涉千里,第一次来到儿子的墓前。年近耄耋的老人趴在墓碑前痛哭不起,又一次念叨起想要一张儿子穿解放军军装的照片。这一幕让李宝玉的战友周宪平、王军等老兵热泪盈眶。周宪平、王军是与李宝玉同期入伍的老兵,从战场归来后,他们把烈士的家人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曾多次代表牺牲战友家属远赴烈士墓地探访。王军还筹资建起纪念馆,编写了英雄谱。当过兵的人最知军人和军属对穿军装的深情,于是,他们决心为老人完成几十年来的心愿。2016年初,王军和周宪平找到了李宝玉参军前的照片,聘请广东省的油画家进行艺术加工,精心绘制了两幅李宝玉的画像:一幅画像上李宝玉穿着70年代的解放军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意气风发;另一幅画像上,李宝玉手持钢枪,目视前方,英姿勃勃,青春永远定格在18岁的花季。
画像完工后,周宪平小心翼翼地捧着他回到了吉林汪清。3月22日,汪清县人武部领导、县民政局领导和全国“时代楷模”金春燮,与周宪平一起登门,将画像送给朱凤兰老妈妈。战友王军由于在北京出差未能同来看望老妈妈,但是他托人捎来了自己为纪念战友而编写的书。扉页上,王军笔迹苍劲地写下了给朱凤兰老妈妈的信:
尊敬的李妈妈:
您的儿子为了世界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他的战友,我们特画出了他的英雄军人形象,让大家知道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您黑龙江的儿子 王 军
摩挲着画像,朱凤兰老妈妈喃喃低语:“儿啊,从你当兵我就日日盼,夜夜盼,如今终于看到了你穿着咱们解放军军装的样子。”随后,朱凤兰老妈妈颤颤巍巍地拨通了她黑龙江儿子的电话,热络地交谈间,喜泪横流,脸上的皱纹却舒展了许多……(张显锋 本报特约通讯员 钱定瑞)
多情方是真英雄
-张和芸
这是一个多情的故事。
母亲送子从军,骨肉血洒疆场,母亲无怨无求,只想要一张儿子身着军装的照片;两位曾经并肩沙场的老兵,在战友牺牲几十年的时间里,念念不忘帮助烈属完成心愿。
这件事中,无论是可敬的英雄母亲还是两位老兵,他们都是多情的:对军装一片深情、对烈士绵绵深情、对祖国的赤胆深情。而正是有像他们这样多情的人,为这一片孕育英雄的土地不断注入滋养英雄的养分,才让这片英雄的土地孕育出更多的英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