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综合保障基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张伟龙,身患癌症仍奋战在部队疾控一线,被官兵誉为“健康保护神”——
疾控尖兵,冲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欧雅捷 张驷宇 本报特约记者 张跃林
张伟龙(中)结合高原传染病特征,在驻藏区武警部队开展防疫知识教育。张驷宇摄
在北京南郊,历史上有一个因阻击狼群袭扰而得名的村庄——狼垡。今天,在狼垡村遗址,有一个与病毒、细菌作战的特殊群体——武警综合保障基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他们的科研领头人,是该中心疾病监控科主任张伟龙。
张伟龙曾参与处置部队“腺病毒”“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先后完成奥运安保、反恐维稳、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卫生防疫保障;担纲国家重大传染病监测平台项目等5项科研课题,研发首台武警部队移动生物侦检车;组织编写《传染病预防知识100问》等10余本防疫手册,先后诊治患者1.5万余人次,被官兵誉为“健康保护神”。
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他毅然从临床转行到危险重重的疾控岗位
2003年春节刚过,广东的非典疫情呈现严峻之势。时任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呼吸消化内科主任的张伟龙,凭着多年养成的医生职业敏感,把能找到的关于呼吸道传染疾病的书全都搬回家,并每天从网上追踪搜索有关非典的资料信息,以尽快弄清病魔的面目。此后,他把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研究非典疫情上,写了厚厚一大本心得。
北京抗击非典,他提前进入战斗。4月,驻京部队相继出现多名非典患者,张伟龙被紧急抽调到武警部队应急防疫队,做流行病调查工作。他两个月前搜集整理的资料信息,为尽快确诊、尽早防治和避免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医学针对的是单个病人,而预防医学强调大医疗观,能促进人的整体素质提升。”随着非典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张伟龙对临床与预防诊治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面对病毒、细菌侵袭,部队急需加强卫生指导,做好预防工作,最大限度保持战斗力,为此,武警部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运而生。
张伟龙走马上任该中心疾病监控科主任一职。“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搞临床当名医的确有成就感,但疾病预防能给我提供到部队为官兵面对面诊治的平台,我觉得更有价值!”在疾控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张伟龙开始了每天与病毒打交道的日子。
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他临危受命创造疫情防控的成功战例
这是张伟龙两次疫情处置的典型案例:
自2013年8月15日云南西双版纳发现首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到11月15日疫情解除,该地先后有千余人感染,而武警驻西双版纳部队无一人感染。
2014年6月,广东再次爆发登革热疫情,全省累计感染4万余例,武警广东省总队以零感染令国家疫情控制中心专家们对武警部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刮目相看。
登革热是通过蚊子叮咬加以传播的,在云南、广东湿热环境下,防控难度非常大。当时,驻地疫情已经比较严重,每天执勤的兵力数百人次,加上正值新兵训练,防疫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保证西双版纳州支队新训官兵不被感染,张伟龙连夜指导相关部门把新训厕所全部加装防蚊罩,并安排专人在厕所旁站岗,每当有如厕者首先喷洒驱蚊药物。他穿着防护服在厕所为新训官兵示范了一个上午,跟班作业5天才放心离开。
西双版纳州数个中队,张伟龙全部跑遍,每个中队都要具体指导7天、平均授课2次以上,他不仅针对登革热进行专项辅导,还包括各种季节性疾病的预防,大大增强了部队官兵卫生防疫整体素质。
“这两次疫情被成功控制,张伟龙功不可没,有效排除了部队官兵受感染的险情。”武警综合保障基地主任樊启山说,当时针对不同疫情,张伟龙制订了9类保障预案和25种技术方案。近年来,他围绕“快速诊断、短程治疗、有效预防”三大课题开展联合攻关,担纲研发便携式有害微生物侦检系统、生物侦检车等机动卫生装备。
一次,某总队新训基地发生腺病毒疫情,当地疾控中心需用7天时间才能出具检查结果。情况危急、时间紧迫,张伟龙带领应急分队迅速赶赴现场采集样本。凭借过硬技能,他们仅用8个小时即诊断出病源,经过20天连续奋战,全面实现防控目标。
着眼生物安全科研需求,他倾力打造多功能现代化疾控中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位于一处不起眼的3层建筑内,迄今为止已迎接了10余批军队及国内专家的参观访问。
走进该中心,只见各类专业实验室一应俱全,配备实时定量PCR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等大型现代化实验仪器设备,目前已经开展33种病毒、39种细菌、7种生物病原的实验室检测,具备快速检测常见病毒、细菌的能力。
这个现代化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张伟龙团队的创新平台。2006年7月,武警部队建成生物安全实验中心。该实验中心由5大试验平台30余个实验室组成,可对传染病疫情及中毒事件开展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和鉴定。
一流平台带来一流成果。张伟龙已持续6年担纲国家重大传染病检测项目,由他牵头申请的全军生物军控履约和生物反恐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达5项。
张伟龙全身心投入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不幸身患癌症。然而,他术后仍奋战在卫生防疫一线,用行动诠释着“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