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声音响,不用话筒!”2016年6月17日上午,坐在会议室第二排的浦东三林镇人大代表、华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国妹摆摆手,推开别人递过的话筒,大嗓门一亮,把与会的30多人全逗笑了。在本届镇人大的记录本上,这样热烈朴实的实事工程推进情况座谈会,已举行了好多次。
“既然是民生实事
人大就要牢牢盯住!”
近两个小时的座谈中,乡土话、鼓劲话、尖锐话,此起彼伏。代表们点赞了镇政府2016年10项实事的进展效果,也直言不讳谈问题。因性格直率而被村民们亲切称呼为“辣板”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明代表快人快语:“我在中林村调查时,群众都说楔形绿地征收政策好,希望今后的政策更要一致,争取比现在还要好,千万别后退!”三林社区党委书记杨海明、杨思派出所所长张纯兴、杨新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陈志明等8位代表接连发言,直击“痛点”:完善劳动新村动迁政策、拓宽在建的社区中心出行道路、增加路边的简易停车位、改造杨思老小区的雨污水管……话语率真,地气充沛,听得与会的镇领导连连颔首,不停地记录。
视察实事工程,懿德社区党委书记陆鸿宝代表每次都积极,“我不会光说好,还要提问题,请政府加强关注!”座谈时,老陆还没开口,大伙儿已在抿嘴笑,原来,他每年的建议都与加快懿德社区中心建设有关,可谓铆足了劲。回顾4年多来镇人大的实事视察,老陆掰着手指,如数家珍:2012年察看了杨思老街和懿德社区,2013年踏勘了恒大市场和天花庵村,2014年跟踪了三林文体中心和产业园区建设,2015年关注了文化惠民工程……“既然是民生实事,人大就要牢牢盯住!”老陆直言。
对照预算“备课”
搭建互动的“双通道”
为充分“迎考”,根据镇党委的有关决策,镇人大、政府精心准备了两个多星期。6月初,镇人大与镇政府研究了方案,推敲了细节,还与分管楔形绿地的镇党委委员多次沟通。6月12日,一张镇财政所制作的《2016年实事工程预算明细表》,出现在镇长办公会上,列明了预算单位、项目内容、2016年预算数,还标注了细化费用的“备注”,读来一目了然。4位镇政府领导和10多位部门负责人坐在一起,逐笔对照预算,研讨项目进展。很快,一份包含了每一个实事项目预算具体使用情况的报告起草完成,整整9页,内容翔实,及时提供给了人大、政府领导,让人“眼前一亮”。
座谈时,镇长带头向代表汇报,细述了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消防安全等实事推进情况,以及预算如何分配,用得怎么样,还主动回应代表关心的动迁征收、社区中心装修、老旧小区改造3个问题。分管的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和规建办负责人也结合各自领域详细报告,有的还觉得书面材料“不解渴”,又脱开稿子,深度介绍了政策信息,代表们听了既信服又“过瘾”。
坚持聚焦民意
实事工程预算5年“翻了3倍”
与会的区人大代表、明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汤文芳记得,2011年11月,镇第四届人大成立以来,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咬定实事工程,聚民意,督实效,4年多来视察了10多次,推动镇政府完善民生决策,规范实事立项,逐年加大投入,预算从2012年的4870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15049万元,“翻了3倍,真不容易!”
监督“鼓声”,持续敲响。2014年春天,新《预算法》颁行后,镇人大依靠区人大指导,抓住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试点的契机,遴选30多位骨干代表组成民意征询组,两年多来先后举行了3次征询会,紧盯实事工程预算编制等内容,深挖细抠,累计提出40多条建议,还依托6大社区、16个村、54个居委会,10多次座谈,2次发放问卷,认真征求16位区人大代表、110多位镇人大代表和老百姓的意见,及时汇总和反馈给政府,为保障民生“鼓与呼”。
民心是最大财富。镇政府全力呼应诉求,挖掘资金潜力,每年确定了“贴心贴肉”的实事项目。2012年,启动了三林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加强了居民房屋渗漏维修整新,推进了防火墙等公共安全建设;2013年,充实了帮困基金,实施了关爱独居老人“安康通”工程,抓紧了三林老街开发;2014年,落实了三林新村敬老院工程,强化了大居配套,夯牢了消防安全;2015年,加快了污水二期治理,推动了河道综合整治,加大了文化惠民力度;2016年,狠抓“五违”整治,重视社区设施建设完善,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还制定实施了镇财力投资项目建设管理、项目储备管理两个办法,并健全预算编制,受到代表和群众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