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玥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看到了《水知道答案》这套书,封面上是美丽的水结晶照片,副标题是每一滴水都有一颗心,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是一套畅销书,书中所描绘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一项震惊世界的实验,进行了10年。他由日本博士江本胜主持,内容是在零下5摄氏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各种环境下水结晶的照片。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让水“看”,看到“混蛋”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看到“爱”和“感谢”的水结晶近乎完美;让水“听”《田园交响曲》,它呈现的结晶美丽而工整,听《第40号交响曲》,则仿佛再现了莫扎特奔放的个性……
站在当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大家对这本书的试验结果充满争议。事后在网上搜索,发现网络上处处是对作者学历的爆料、对实验结果的不认可,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该书和作者的欣赏。
仅从个人角度说,我确实很久没有这般冷静地坐下来品赏一本书,甚至用手指去触碰每一幅纯净的画面,感受从指尖传递过来的丝丝凉意,这是一个心灵涤荡的过程。身处一个复杂的世界,空气被污染,山川河流被污染,眼睛和心灵被污染,而水结晶的简单,会让习惯了复杂的我们感到无所适从。
科学解释客观,意念决定主观。人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发现。作为北京市防汛办的一名职工,虽不至于“谈水色变”,但是下雨对于我来说,确实让人精神紧张。书里却给我呈现了不一样的水——微则无声,巨则汹涌,结晶的时候还能展现如此美丽的图景——让人不得不赋予水生命力,幻想着它“心里”的花开花谢和阴晴圆缺。如果一个人能够像水一样,至善至柔却又以柔克刚,海纳百川却又含蓄内敛,有滋养万物的德行,让万物取之得利,而又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这是一种境界。从更深的层次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像水一样,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繁杂,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才是理想的境界。人生之道,莫过于此。上善若水,内外兼修,才会赢得更多的赞许和尊重。
就让我慢慢学着做一个品质如水的人吧!,在复杂的工作中,寻求内心的简化和升华,我想这就是我在《水知道答案》中找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