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上月底,武隆报社采编人员、通讯员走进江口镇,用笔触和镜头聚焦江口近年来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共采写了各类题材稿件近50篇。现特开设“采风江口 作品选登”栏目予以选登,以飨读者。
终于结束了与刺鼻恶臭“打游击战”的日子。从上世纪50年代起,家住黄草的居民们,就一直被周围脏乱差的环境所困扰。
所幸,眼下的黄草,正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提升改造。从中获益的不止有老百姓,也连同这座村子本身。
从残垣断壁、垃圾满地的“烂黄草”,到楼房林立、鸟语花香的新黄草……在三四年的时间里,黄草摇身一变,用它最真实的新面貌,演化一场“蝶变”的美丽。
脏乱差
烂黄草臭名远扬
提起黄草,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在不通公路的年代里,黄草因为位于乌江边上、能通水路,曾经是许多人工作的理想选择。
然而,比黄草交通优势更为“出名”的是,黄草的“烂”。
房屋烂。以前黄草街上的房子,大多是解放前修建的,年代久远,破烂不堪。
居民喝水成问题,用电没保障。“电线扯得跟蜘蛛网一样,并且一到夏天就停电。”
环境差,居民的行为习惯也令人堪忧。
“那时候从黄草街上赶个集回来都会感觉不舒服。虽然是集镇,简直连农村都不如。”村民张朝容说,街上到处是破烂垃圾、猪狗内脏,社会治安一塌糊涂。
“烂黄草”臭名远扬,让黄草人抬不起头,颜面尽失。
“再这样下去,可能永远摘不掉‘脏乱差’的帽子了。”隐忧,久久挥之不去。
大变脸
齐发力内外兼修
2003年,黄草撤乡,并入江口镇。黄草的整治被提上议事日程。
翌年,江口政府下大力气,出资将浩丘的地方平整出来,统一基础,统一风格,鼓励群众兴建住房。2010年,银盘电站移民点及公路两边房屋陆续建成,黄草村的形象得到了质的飞跃。
而内涵的提升则更让人惊喜。
2013年,江口镇以黄草村创建生态村为抓手,在全镇开展环境连片整治行动。镇干部深入村社召开村委会和群众大会,搭建了一个由村干部、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领导和督查班子。通过宣传栏、发放环保手册、组织学习等多形式宣传环保知识。同时,政府配备垃圾箱、垃圾桶等设施设备,动员干部群众对全村开展持续彻底的环境大整治。
村里也自我加压。2014年起,村民筹资聘请5个环卫工人,每天上午、下午各打扫一次。今年2月,黄草村启动“清洁卫生”评比活动,村、支两委加环卫工人12人,挨家挨户检查清洁卫生,张榜公布。
村支部书记范和平说,村干部曾敲锣打鼓地将锦旗送到一个“最清洁”人家家里,锦旗送完后他家的邻居坐不住了。原来,邻居家里垃圾乱扔,蚊蝇横飞,“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看到隔壁家里都得了锦旗,没多久,这邻居家里跟着变了样儿。
洁净美
新黄草华丽转身
绿树红花下,吹着闲适的风,隔绝了车水马龙。几十年的老街坊,三五成群地坐在自家门前闲聊往事。这样诗情画意的惬意,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正在变为现实。
“以前街道很脏,前面在扫,后面就有人乱扔垃圾。”村民冉建忠说,现在垃圾归箱,街道干净多了,“烂黄草”的帽子终于甩掉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焕然一新。
“特别幸福,身边的环境变化天翻地覆。”村民李发碧笑呵呵地说,闲暇时候,出门和大家聊天说地,或者绕着20米宽的步行道走一圈,成为了黄草人越来越喜欢的乐事。
“政府全力以赴开展的环境整治,效果非常明显,老百姓真的开心。”村民王正华以亲身经历举例,走出去时,可以听到老百姓对逆袭后的黄草是真心赞美。火炉、文复、彭水在此接送学生的租房户,“假期都不想回去”。
“无论是形象的改造,还是内涵的提升,最终目的都是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形成长效机制,带动所有村以打造生态村为目标,为生态镇的创建打下坚实基础。”该镇武装部部长冯晓飞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