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其脂肪、磷元素、维生素B2的含量居谷类食物之首。鲜食玉米又是上海市的一个重要经济作物,而浦东新区宣桥镇新安村的“香嘭嘭”鲜食玉米更以其规模大、技术精、管理好、产品优而闻名遐迩。“香嘭嘭”鲜食玉米色泽鲜嫩,品种有白糯、紫糯、花糯等,营养丰富,肉质软糯,香气诱人,百吃不厌,深受市民欢迎。
推陈出新,推进玉米产业化
浦东新区宣桥镇种植玉米历史悠久。依托深厚的玉米底蕴,传承宣桥玉米的悠久历史,宣桥镇新安村在发展特色区域经济,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玉米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据了解,“香嘭嘭”鲜食玉米由上海香嘭嘭玉米专业合作社全力打造。该合作社是全国及本市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种植基地,也是目前浦东最大的一家玉米专业合作社、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2月,目前拥有基础设施齐全的科研基地115亩。香嘭嘭玉米基地也被市农委评定为“上海市蔬菜标准园”,被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上海市鲜食玉米标准化示范区”。据合作社负责人陈玉兰介绍,其当家品种有白玉米及彩色玉米,现已成为浦东地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玉米种植领头羊。其中的中糯2号是上海农科院育成的鲜食玉米杂交种,该产品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酸,镁含量也大大高于其他同类食品,蒸煮后软、糯、清香适口性好、容易消化、老少皆宜,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自然保健食品。
随着玉米种植的普及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原有的传统品种渐渐失去竞争优势,传统口味无法满足市民们多样化的口味需求。“要让自己的产品优势拥有市场保鲜度,唯有加速产能升级新品开发,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陈玉兰如是说。她利用基地试验新品的优势,进行新品种的引进筛选,从中发现一款黑玉米新品非常有潜力,并对其进行重点打造。然而,该新品种在推广时却遇到了瓶颈。该品种黑玉米第二茬无法授粉,种植户们看着玉米地里没有收获,纷纷找陈玉兰讨要说法。陈玉兰并没有放弃新品种,她向农户保证,所有损失由合作社买单。在安抚好农户的情绪之后,她立即联系农技推广人员寻求帮助。原来,黑玉米不耐高温,在种植时一定要避开高温天。于是,她在农技推广人员的指导下,重新种植黑玉米,并一举获得成功。如今,高产优质的“沪玉糯”系列、彩糯2号、申糯3号等已成为“香嘭嘭”的主推品种,而更具特色的黑玉米——“华云黑糯”以它特有的黑珍珠般的外观,香甜软糯、糯而不黏的品质,深得市民喜爱。与此同时,“香嘭嘭”鲜食玉米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引进冷冻储存及真空保鲜的流水线,形成新鲜型、冷冻型、保鲜型的玉米棒系列产品,实现了鲜食玉米周年化供应。
多措并举,走科学种地之路
新安村围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科学发展”的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如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宽窄行种植技术”、“一黑到底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水平,被农业部专家誉为种植技术“全国第一”。
利用香嘭嘭玉米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优势,每逢关键季节,新安村开展技术培训班——田间课堂,邀请市、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专家教授农户种植技术和相关知识。同时,充分依托市、区二级科研推广部门,承办技术观摩研讨会,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向全区、全市。为普及科技农业知识,提高女性农民科学种植技能,新安村还积极开展“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建设,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把操作技能和新知识传授给农户。
据了解,下阶段新安村将围绕“完善、提高、可持续”开展工作。全面总结,找出“香嘭嘭”鲜食玉米的问题和短板,制定中长期工作目标和计划,陈玉兰坦言,目前最让她担心的就是鲜食玉米的产品附加值太低,计划在玉米深加工方面寻找出路;以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为抓手,进一步提升鲜食玉米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继续探索玉米产业化发展方式,在企业增效的同时让社员同步受益,并继续完善“玉米地里采珍珠”农业旅游项目;注重辐射带动,以基地为平台,通过展示、示范、培训和宣传,更大幅度带动周边农户科技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