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近年来,武隆县围绕“山水融合、水陆并进、文旅结合,全域景区、全境旅游、全民兴旅”的大旅游思路快速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坚持“绿色崛起、文明先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习惯文明建设,建精品景区、创全国文明、闯国际市场、树世界品牌,以旅游文明带动城乡文明发展,打造与国际旅游目的地相匹配的人文环境,一个美丽、开放、文明的武隆展现在世人面前。
旅游是展现文明的载体,文明是发展旅游的助推。近年来,武隆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环境美、秩序美、服务美、行为美,坚持以文明兴旅游、以旅游促文明,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推动由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迈进,成为重庆旅游的一面旗帜。2015年,武隆接待游客2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对县域经济的增加值达27.2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45.3%,先后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和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以及联合国“201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
一、夯基础——打造旅游“升级版”
文明发自于人们内心深厚的修养,也离不开外在环境的有力支撑。武隆县按照“全民兴旅、全域景区、全境旅游”思路,立足生态保护、生态发展“双重使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工程,推进旅游提档升级。
让生态更“优”。坚持长远规划、长期投入,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二五”时期投入财政性资金3.4亿元,新造林53.4万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1%。突出生态优先,守住生态底线,大力发展以清洁能源、旅游商品、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为支撑的生态产业。坚持挖掘特色、扮靓看点、延长游线,全面提升仙女山第一战场,启动白马山第二战场,铺开乡村旅游第三战场,形成武仙路、巷江路、仙女山镇、仙女山景区、芙蓉湖等五个旅游发展示范带,全县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4.1万人,涉旅农户1.2万余户,实现48个贫困村8418户29524人脱贫。
让城市更“靓”。突出山水结合、水陆并进、文旅融合,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江北街道综合整治,打造灯饰景观,建成南岸堤防及滨江路、白杨路迎宾大道、广东坡森林公园和桃花山城市达标公园等一批市政设施,县城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投入2.5亿元,建成仙女山镇、江口镇接待中心,建成景区内停车位5000余个,景区连接公路97公里,新建星级公厕24座,仙女山森林公园荣获全国首批“中国森林氧吧”称号,仙女山旅游度假区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力恢复和挖掘武隆传统文化,加快推进净心寺、大石箐、福胜寺、寺院坪、长孙无忌墓、李进士故里等修缮与利用,让城市形象更具文化内涵。
让乡村更“美”。坚持农旅融合,围绕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编制,完成近20个乡镇街道的综合整治、污水管网建设,实现乡镇场镇路灯全覆盖,成功创建市级生态镇4个、市级生态村26个、县级生态村150个。加强对古建筑、古祠堂、古镇、古村落等的保护与开发,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农业经贸游,马镇豹岩村获“全国十大最美丽乡村”,仙女山镇入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形成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明规则——增强游客“满意度”
良好的规则秩序是决定游客消费体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近年来一些地方频频出现的天价虾、天价鱼、天价菜等现象,武隆县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切实提升旅游综合监管效率和治理效果,有效杜绝强迫消费、尾随兜售、欺客宰客、欺行霸市等行为。
综合治理有序有为。注重全面统筹、分工协作,采取专项治理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旅游综合管理水平。交警、交通部门加强交通疏导、减缓景区沿线交通压力;工商、物价部门加大消费维权站建设,实现景区、景点及涉旅经营户的“12315”提示全覆盖,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期办结制,严防欺客宰客现象,维护规范的市场秩序;市政部门加强对城区美化、亮化的维护管理,营造良好环境;食药监部门积极探索“以创代监、以监促创”模式,严格把控种养殖环节,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创建“星级农家乐”155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30家。
行业自律有力有效。先后成立旅游协会、烹饪协会等机构,组织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进一步要求各旅游企业实行消费价格、服务水准公开明示等,引导企业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逐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制定完善旅游行业规范,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帮助企业树立自律意识,强化自律能力,进一步杜绝和自觉抵制行业违规经营行为。加大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力度,开展自查整顿,常年组织开展旅行社及门市部检查、导游专项检查等,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和整治违法违规旅游经营企业及个人,确保旅游市场规范有序。
诚信消费有典有则。坚持诚信兴旅,采取宣传引导、创建指导等方式,将诚信基因融进涉旅企业文化和个人品行之中。在全国首家开创“先行赔付”机制,设立500万元诚信基金作保障,对游客的有效投诉实行先行赔付。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开展诚信纳税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治力度。开展文明诚信市场、商户和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创建活动,评选“百城万店无假货”门店30家。在旅游市场核心区创建消费维权示范区,规划建立非公党建示范区,积极指导有条件的涉旅企业成立党组织,发挥党建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经营业户诚信守礼、依法经营,全县涉旅假冒伪劣商品发案率明显下降。
三、强服务——提升旅游“竞争力”
旅游服务事关旅游发展竞争实力,是照鉴一个地方社会文明程度的“镜子”。武隆县牢固树立“游客是上帝”理念,将“游客为本,服务至诚”视为旅游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细化标准,提升质量,全民动手,努力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服务标准精细化。2010年,武隆县启动创建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县,实施服务业综合标准化战略,明确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宾馆、饭店、旅行社、运输公司、农家乐、购物中心等涉旅服务主体,细化服务业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相应标准或制度、服务礼仪、服务知识、服务技能、考核机制等标准。经过5年努力,全县标准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标准实施率达98%,服务业水平和质量有了极大提升。2015年,武隆喀斯特景区被评为“全国文明旅游先进单位”,是全国获此殊荣的25家景区之一。
服务管理规范化。大力开展“争当文明使者,奉献优质服务”主题活动,制定全县旅游业《诚信守法文明经营公约》,建立经营场所消费警示制,在涉旅经营户悬挂消费提示标牌,推行服务事先告知制,积极营造尊重游客自主选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和谐氛围。深化涉旅行业单位文明创建,开展“文明旅游、礼貌乘车”等实践活动,评选表彰“最美司机”、“最美导游”各10名;表彰命名文明餐桌示范店40个、文明加油站2家、评选文明餐桌之星80名。2010年以来,来武游客综合满意度从90.1%提高到98.3%,有效投诉率为零,一般性游客投诉处理率达100%。
服务主体全员化。视旅游产业为无边界产业,大力实施全民兴旅战略,在报社、电视台、车站、学校、社区、T型牌等刊载平面公益广告,大量发放《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文明礼仪基本知识》等宣传资料;在景点设立文明旅游标识,在解说中加入文明旅游提醒,引导游客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自然,营造“知礼、懂礼、行礼”氛围。组织文明旅游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年均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涌现出武隆的哥——“中国好人”夏吉云等一批代表武隆旅游形象的“活名片”,形成了“处处是美景、人人是形象”的旅游服务环境。
四、正言行——培育旅游“好习惯”
习惯成自然。武隆县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扭住重要时间节点和旅游关键环节,突出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深入推进“美景美行”文明旅游行动,从习惯养成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提高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旅游文明素质。
文明倡导。实施“尚礼武隆”战略工程,针对本地市民广泛开展以“礼貌言谈我带头、爱护环境我带头、有序排队我带头、热情让座我带头、文明驾车我带头、礼让游客我带头”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让我带头”活动,培育市民礼让习惯。建立稳定的文明劝导队,劝导市民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闯红灯、不乱停车辆、不占道经营,增强市民公德意识。大力开展“微笑满武隆”“文明礼仪素质提升”“文明礼仪进万家”“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等主题活动,倡导市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展示“文明的武隆、世界的武隆”的良好风采。
温馨引导。针对外来游客可能出现的不遵礼仪、不讲卫生、大声喧哗、过度维权等不文明行为,在车站、接待中心开展“文明旅游、礼貌乘车”温馨提醒活动,引导游客有序排队、礼貌乘车。在景区开展“武隆美·文明行”主题活动,大量增加文明旅游温馨提示牌,在导游词中增加文明行为温馨提醒语。在重要路段设立文明旅游监督岗,以情以理,耐心劝导游客文明游览。公安交警部门“仙女山骑士团”巡逻中队坚持长年上路加强旅客文明交通温情教育和引导。寻找“最美游客”,传递文明旅游正能量。加强反面教育,积极探索将游客不文明行为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发挥处罚一人、震慑一批的作用。
细节督导。针对旅行社和导游,完善考评机制,要求他们重点把好签约关,加强教育引导,在旅行社发放《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出境旅游宣传册,播放文明旅游宣传片或张帖公益广告。把好出行关,开展行前培训,将文明旅游相关要求进行集中宣传普及,让游客了解当地风俗,牢记注意事项。把好落地关,加强过程监督,落实一岗双责,要求导游人员既做文明旅游的引导者、监督员,又做“文明游客”推荐者,时刻督促游客文明出游,保持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