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之屋《鲁豫有约一日行》|来自贵州大山的摇滚与呐喊
在最高的山上,在看得见天空的地方,唱着“最燥”的歌。院子里没有灯,但是有月光照下;台下没有荧光棒,但站在舞台上的他们眼睛里有光,纯净又有神,比星星还明晃。
“梦想在什么地方,那么令人向往,我不顾一切来到世上,就是为了来到你的身旁……”
4月17日贵州贵阳,痛仰乐队巡演现场,有这么一个,成员平均年龄10岁的乐队,作为特邀嘉宾压轴出场。
一群小朋友站在不大的舞台上,拍着小手歌唱,镜头滑过一张张稚嫩的脸庞,那是少年的“歌声与微笑”,是来自大山的野蛮生长。
图:鲁豫走进贵州海嘎小学
云顶之上的摇滚小学
海嘎小学,贵州海拔最高的一所小学。
这里藏着大山深处纯净无尘的声音,还有着青涩年轻的摇滚和乐队。
一个农村的学校,一些大山里的孩子,海嘎小学却有着三支摇滚乐队:“遇”、“未知少年”、“顽皮精灵”。很多人说这是“中国最摇滚的小学”,但他们不知道,如果没有校长郑龙,这所“中国最摇滚的小学”根本不会被人们“看见”,或许也早已经消失了。
图:海嘎小学学生
“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安全第一”
经常把“安全第一”放在嘴边的郑龙,是海嘎小学的校长,也是不少学生和家长心中的灵魂人物。从“边师班”到走进山村校区,这是郑龙从师的志愿,也是人生的初心。
任教近二十年,郑龙记起刚到海嘎村时,面对整所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和八个学生,以及校舍破旧、荒无人烟的环境。那时候,连路都还是泥路,很稀,老师们只能拿木棍杵着慢慢挪。他坦言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内心深处有点不知所措。
而且和山腰的学生相比,海嘎小学离乡镇更远,他们平日里下山赶集都要走上3个钟头。这里的孩子更少有接触外界的机会,他们的性格也更内向。
图:海嘎小学师生合影
一所学校
一群海嘎少年
一次职位调动,成就海嘎“完小”。2016年,因为开班不足、海嘎小学面临关停,已经被调到其他学校兼任校长的郑龙不忍心,开始动员其他学校老师上山,终于组建起一支9个人的教师队伍,其中,就有摇滚青年教师——顾亚。
图:摇滚青年教师——顾亚
刚来学校的时候,顾亚就会和孩子们聊梦想。他以前是个“愤怒青年”,因为爸爸的一句“师范学校可以学艺术”就去报了名。本着摇滚至上的顾亚曾一度想过离开偏远山村,去条件更好的学校。但慢慢地,每天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看着一张张朴实的笑脸,他心里的那股劲儿开始化解。
“在最高的山上,能和孩子们唱’最燥’的歌,这难道不就是摇滚吗”。于是他选择留在海嘎,心里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他期待能有机会带孩子走出去看看,带他们体验音乐带来的治愈和快乐。
2020年6月,痛仰乐队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短视频,把贵州“大山里的摇滚乐队”,和老师顾亚带进了大家的视线,海嘎小学在一夜之间火爆全网。
“如果海嘎小学的火是真的火了,我希望这个火光能照亮更多地方。”
图:顾亚老师和他的学生
从最初治愈学生的初心到摇滚生命的延续,这一颗种子越滚越大。如今海嘎小学已经有三支乐队,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乐器,他们站在了更大的舞台,完成了人生第一场演唱会,接受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鼓励。
开朗、自信……那些曾经畏畏缩缩,见到老师就跑的孩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站在舞台上,成了乐队主唱、吉他手……
图:青年老师顾亚和海嘎乐队
改变的故事还在延续
用教育走出心中的大山
或许音乐只是一个载体,真正改变这些学生的,是教育。这些大山里变化的故事一直在世界各个角落上演着,18年扶贫的海嘎村或者是“燕之屋扶贫工厂”,提供就业只是简单的物质增收,但真正改变这些人的是日积月累的深入人心的“扶智”。
响应国家扶贫号召,2019年燕之屋开始走进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为当地居民开设工厂、捐赠爱心物资、过冬暖心礼物……一件又一件员工关心关切的小事,都能看见燕之屋的身影。不仅如此,燕之屋每月为职工开办周末学堂,定期教职工识字书写、交通意识、民族文化、天气识别等知识。
图:燕之屋甘肃广河县扶贫工厂挑拣车间
“因爱而生,为爱滋养”,燕之屋带着光芒走进甘肃广河,从生活、工作、专业技能培训,包括文化学习等方面,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用文化教育打开他们的生活圈,让光真正地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图:燕之屋甘肃广河县扶贫工厂职工课堂
“他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遇见了更多的人。”因为音乐,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因为燕之屋,甘肃广河的员工们有了不一样的未来。
他们都在大山深处,在月光底下,拥抱着温暖和希望,那么幸运,又那么快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