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网-贴近生活,服务百姓,项城市地方信息综合门户网
新闻
首页 > 新闻 > 民生 > 洛阳老兵匿名助捐23年 带动20余人身后捐遗体 正文

洛阳老兵匿名助捐23年 带动20余人身后捐遗体

【项城网核心提示】最新更新时间:2016-05-18 11:58:03,原标题:洛阳老兵匿名助捐23年 带动20余人身后捐遗体, 展示记录自己助捐和从事公益的报道,李周娃说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对得起这些评价。李超庆摄 中新网洛阳5月17日电 (记者 门杰 ....

【标题】洛阳老兵匿名助捐23年 带动20余人身后捐遗体

    

展示记录自己助捐和从事公益的报道,李周娃说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对得起这些评价。李超庆摄

    中新网洛阳5月17日电 (记者 门杰丹) “退伍不能褪色,还要发挥革命传统精神,尽一名退伍军人的责任。”这句看似空洞的口号,却是河南洛阳69岁退伍老兵李周娃默默践行的指南。记者采访获悉,他从1993年开始匿名捐助困难户和灾区群众,至今已经整整23年。除了捐助,他还长期参加多项公益活动,并在当地率先签订了身后遗体捐献申请书。在他带动下,亲属、战友等20余人先后加入了志愿捐献遗体的行列。

    5月17日,记者慕名前去洛阳采访,这位退伍老兵的家就安在廛河区下园村一普通民居。房间内一墙壁边摆放的十多个盒子里,装满了这些年李周娃捐赠的票据存根和一些关于他善举的报道。身材瘦削、略显疲态的他,说起自己所做的公益,一下子来了精神。

    “1993年,我从报纸上看到,新安县一户贫困户,家里房屋倒塌生活困难,就给他捐了50块钱。”今年69岁的李周娃,回忆起23年前自己的第一次捐助,仍记忆犹新。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李周娃常常留意报纸上有关困难学生、罹患重病的病患等弱势群体的报道,每次都会捐出50元到200元不等,在汶川地震、天津爆炸等灾害事故发生时,他每次都捐出1000元,至今共捐助120多次4万多元。

    “大部分捐给个人,不写我的名,就写个老兵都行了。到现在还在捐,前几天又捐助一位白血病人,捐不多,因为我工资就一千多元,虽然少,也想表达心意。”李周娃说:“年轻时我在新疆某部队当兵,在部队受教育多年,我就想,退伍不能褪色,还要发挥革命传统精神。”

满桌的荣誉是对李周娃23年来助捐和从事公益的最好说明。李超庆摄

    除了捐钱,李周娃的善举还有很多。

    1993年到2007年,从工厂下岗后,为了维持生计,李周娃摆了个小摊卖馍。其中50%的馒头卖给了民工,他从中只赚一分钱,遇到乞丐买馍,他则不收钱。2007年不卖馍后,时间充裕的李周娃又当起了志愿者,从思想上开导生命末期的病人,送关怀。

    2012年,李周娃因病住院,看见两天之内有6名病友因为缺乏肾脏、肝脏等器官无法手术而相继离世,他又有了遗体捐献的想法。

    “不要把自己浪费了,人来世上一圈不容易,子女们只要留个心都行了,留个骨灰也没啥意思,把遗体捐了也许器官有用,还能救个人,所以我给孩子们做思想工作,孩子们也给我签了字。”提到身后事,李周娃很看得开,“把遗体捐了,省下的殡葬费还能用在公益上。”

    就这样,李周娃做通了家人的工作,一家4口都愿意百年后把遗体捐献出去。之后,他又做战友的工作。在他的带动下,20多位战友及好友先后表示要捐献遗体,目前已有11人的遗体捐献申请获得批准。

    “我得过一场大病,抢救了好几次,那时候躺在病床上都觉得非常痛苦,心想,人总是要死的,与其死后一把火烧了,还不如把遗体捐出去,能救救别人。”一名志愿捐献遗体的田姓市民说:“最早自己只是想想,后来知道李老师将来也要捐遗体,受他影响,我的想法也变得坚定了,李老师介绍了捐献流程后,我们就捐了。”

    看着周围人为了公益都行动起来,李周娃十分欣慰。他表示,虽然自己钱不多,也帮不了别人大忙,但能做多少是多少,能帮小忙总比不帮强。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这些,仅仅是“尽一名退伍军人的责任”。(完)

【项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原创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项城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转载,经项城网授权,请注明来源:""项城网"
②凡是本网注明来自:***(非项城网)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网络,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无商业目的.敬请谅解.
③转载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侵犯您的作品或权益请先联系本网admin@xcctv.cn给与处理,否概不负责。

标签: 【Www.Xcctv.Cn 项城网】

关注我们

项城网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项城网官方微信

项城网官方微博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项城网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