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牛雪平:从钳工到专家,见证航空工业从小作坊到“高精尖”

发布时间:2018-08-08 08:07:08
编辑:
来源:映象网
字体:

今年是航空工业郑飞集团机加工中心操作工牛雪平参加工作的第22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他从一名普通的实习钳工,经过努力学习成为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到后来成为攻坚技术难题的技能专家,再到如今拥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工匠团队”。而他从技工成长为“工匠”的过程,也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从“几十个人围坐工作台”的作坊车间到如今全自动化的数控“高精尖”车间的飞跃。

两根锯条,打磨出的“匠心”

1993年夏天,正在灵宝县124厂技工学校学习钳工的牛雪平,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实习机会,“当时我们要为工厂加工一批零件,而每个人只有两根锯条可以用。”因为锯条是易耗品,如果锯条用完就意味着实习提前结束,为了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锻炼“基本功”,牛雪平把这次实习机会看得无比珍贵。

在那个年代,加工一件零部件,大部分还需要人力来完成,“一个可能很小的零件,就需要十几个人同时流水作业。”

牛雪平清晰地记得那个炎热的夏天,他和同学们一起围坐在工厂的操作台上,闷热的车间里,只有一台风扇在不停地摇头,而汗水也不停地往下流,尽管如此,他还是把每一件零件当作“艺术品”来对待,每一锉都极其认真地下手,生怕哪一下出了纰漏弄坏了锯条。

“第一次见数控机床,感觉像看‘科幻大片’”

1994年,高考改革施行:自费上学,双向选择,所有考生均按统一标准录取,新生一律缴费上学。虽然牛雪平成绩优异,但是因为家庭困难,从技校毕业的他还是放弃了进修的机会,选择参加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1996年,牛雪平技校毕业进入124厂(郑飞集团前身)工作,因为在学校时表现突出,他被分配到最先进的车间——加工中心。“第一次见到数

控机床,感觉像看‘科幻大片’。”牛雪平忘不了他第一次走进加工中心的场景:在数控机床的操作台里,一个机械手臂自如地在零件上来回移动,最神奇的是机械手臂可以按照技工编好的程序进行操作。牛雪平心想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也不过如此,“而我刚开始只是我跟着师傅当学徒,做着筒单的装卸零件的工作。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自己走上操作台,过一把‘科幻大片’的瘾。”

机会终于来了!进厂没多久的牛雪平得到了一个考验:帮师傅打磨一个零部件。因为上学时实习的经历,牛雪平轻车熟路地完成了工作,“师傅拿着我打磨的零部件,对着昏暗的白炽灯看了半天,最后说了一句:小伙子不错。”得到了师傅的认可,原本一年的学徒期,牛雪平只用了半年就转正了。

得到了实际操作数控机床的机会,牛雪平倍感珍惜,从学习机床的编制程序,到逐步上手操作设备功能按键,他都非常用心地去对待,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他都尽心去完成。

试水新设备,“就像驯兽师驯虎”

在二十世纪末的最后一个年头,航空工业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航空工业通过型号研制,掌握了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和发动机、涡扇支线客机、先进直升机的研发技术,取得了近百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多项空白。技术革新的基础是设备革新,2003年,郑飞集团引进了第一台五轴加工中心,作为世界先进的加工设备,当时全公司上下没有一个懂五轴加工编程和操作的人。眼看设备来了没人会用,当时已经是加工中心技术骨干的牛雪平,承担起了为公司研究新设备的重任。

“我之前使用的操作中心是五面设备。而新来的五轴加工中心相对于传统的三轴机床有更复杂的运动,这些都让我这个刚接触五轴加工中心的新手迷茫。”因为是进口设备,操作台上所有的内容全部是英文,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设备,牛雪平每天上班兜里都会装一个电子词典,“遇到不会的单词,我一个词一个词的翻译,一个按键一个按键熟悉,经过努力自学加不断实践,我终于能够娴熟地掌握五轴设备操作,并能编制较为复杂的加工程序。”

设备是一支老虎,而操作工就是驯兽师。牛雪平说,“征服”设备的过程,就像驯兽师驯虎的过程,“想要驯服老虎,你就要先了解它,了解它的脾气、性格,然后再去驯服它,让它做你想要的动作。”

爱琢磨的“毛病”,让他攻坚无数技术难题

2008年,随着航天技术不断革新,对零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牛雪平的工作也因此迎来了挑战:一批新式航空零件在加工时出现了大批量的转接梁断裂。

“因为航天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制作零部件时,制作工艺也需要更加精密与细致。”牛雪平说,当时他脑子里全部都是怎么才能在加工时不让转接梁断裂,“有一次回家做饭,虽然手上在炒菜,脑子里却还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最后菜都糊了,才发现自己跑神了。”就这样全身心的投入终于有了回报,牛雪平在无数次实践与思考后,彻底“根治”了这个技术难题。

2015年,公司原有的五轴加工中心工作台行程只有1米,这个长度已经无法满足新型号零件的加工要求。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牛雪平开启了没日没夜的“加班模式”,通过一遍一遍地尝试技术改进,他大胆提出通过将装夹的零件旋转一个复合角度的办法,圆满攻克这个技术瓶颈。那段时间里,牛雪平在操作台上一泡就是一整天,从来没有夜里3点之前回过

家,“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试错,一遍一遍的实践操作和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牛雪平说,自己是个“爱琢磨”的人,平时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他都会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毛病’,才能让我有机会想出解决难题的方法。”

从“技工”到“工匠团队”

2014年1月,牛雪平被聘任为航空工业加工中心工种首席技能专家。同年,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以“牛雪平创新工作室”为平台, 他带领团队成员紧紧围绕企业科研生产重点和难点,通过打造工匠领跑、团队合力、职工参与、凝聚集体智慧的创新模式,最大限度辐射创新工作室影响, 放大工匠效应。

仅2017年完成科技技术成果转化31项,公司级技术革新13项, 职工技术创新增效项目14项,已申报专利2项,完成QC项目2项,累计创收 780万元,节约资金1120万元。2017年“牛雪平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创建以来,以项目为主线,在工作实践中研究和创新,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00余项,技术成果转化达95%。完成技能培训近2000人次,培养出机电系统特级技能专家2人、河南省技术能手4人,高级技师4人、高级工程师8人。

   原标题:④牛雪平:从钳工到专家,见证航空工业从小作坊到“高精尖”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08 063 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