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焦点】痛风几十年不当回事,大爷手、脚、膝关节、耳朵上长满了“石头”
65岁的刘大爷(化姓)怎么也没有想到,20多年前偶尔发作的关节疼会变成如今缠上全身的“石头病”。爱喝酒的刘大爷自年轻时就患上了痛风。平时痛风犯了,他就吃点止痛药,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到当地医院挂激素缓解。医生不止一次提醒他要降低尿酸值,不要超标,但他从没把医生的叮嘱当回事,尿酸值常年在500umol/L以上(正常膳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检测空腹血尿酸>420μmol/L 为高尿酸血症)为身体埋下了“定时炸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时间推移,刘大爷身上已是“石”痕累累:双手、双脚、膝关节上鼓满了硬邦邦的痛风石,甚至连耳朵上都能摸到凸起的小疙瘩,活像长了串小石子。更糟的是,刘大爷手上的痛风石经常破溃流脓,伤口总好不了,还伴着感染;痛风发作也越来越频繁,一个月要疼两次,膝关节肿得没法打弯,出门只能拄着拐杖慢慢挪,连端碗吃饭都无法做到,只能依靠家人喂饭,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家人的催促和陪伴下,刘大爷来到了南京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车楠的专家门诊。通过检查发现,刘大爷尿酸值604umol/L,除了满身痛风石,他还查出了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双肾里还藏着好几颗小结石,血沉和C反应蛋白也偏高,这说明他身体里的炎症就没停过。
面对这位“老痛风”的棘手病情,车楠主任团队经过讨论,决定先用药物进行消炎止痛、控制病情,避免炎症进一步扩散;而严重影响生活的满身痛风石,单靠吃药已经无法解决,将通过微创针刀镜手术进行治疗。
为刘大爷进行微创针刀镜手术,并非一蹴而就的治愈,而是通过缩小甚至清除这些“大石头”,尽可能恢复关节活动度,这样能逐步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手术时,治疗团队根据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重点对严重影响功能的手指关节痛风石进行了耐心细致地清理。
术后,医护人员持续关注刘大爷的尿酸值,不断调整相关药物用量,同时提防“溶晶痛”——就是尿酸下降时,体内残留的小结晶溶解引发的疼痛。看着手上的伤口慢慢愈合,僵硬了多年的手指终于能活动了,刘大爷松了口气,再过一段时间,他就能自己吃饭了。
车楠介绍,当痛风发展到晚期,形成巨大、顽固的痛风石并导致关节功能障碍时,传统的药物治疗已不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症状,微创治疗技术则展现了其临床优势。不仅能在可视条件下直接到达病灶,精准清除尿酸盐结晶,快速降低关节内的“尿酸负荷”,还能有效解除痛风石对关节、肌腱的机械性压迫和侵蚀,从根本上改善关节活动度。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更快,能迅速缓解患者痛苦。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通过手术清除大部分顽固痛风石后,可以增强身体对降尿酸药物的敏感性,为后续的内科规范治疗铺平道路。
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顾冰洁提醒:其实,痛风石并不是“突然长出来”的,而是尿酸长期超标,尿酸盐结晶在关节、皮肤下慢慢堆积,像“小沙子”一样越攒越多,最后聚成硬邦邦的“石头”,想要预防它,关键就在“控尿酸、防结晶”。
”很多人像刘大爷早年一样,痛风不疼就停药,这是错误的!“专家指出,只要尿酸没降到安全范围,结晶就会一直长。通常痛风患者尿酸要控制在360umol/L以下;如果已经长了痛风石(哪怕很小),需要降到300umol/L以下,才能让结晶慢慢溶解,避免结石变大。遵医嘱服用降尿酸药物,别自己减药、停药,定期查尿酸。
日常生活中,嘴要“管严”。动物内脏、浓肉汤、海鲜等嘌呤含量高,容易让尿酸飙升,尽量少吃;可以多吃低嘌呤的蔬菜、鸡蛋、牛奶,这些对尿酸影响小。酒精会使尿酸生成增加、排泄减少。部分酒类还含有嘌呤,通常黄酒的嘌呤含量较高,其次是啤酒。白酒的嘌呤含量虽然低,但是白酒的酒精度数较高,容易使体内乳酸堆积,抑制尿酸排泄。因此,应限制饮酒,且急性痛风发作、药物控制不佳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应不饮酒。
同时,尿酸主要靠尿液排出,每天喝够2000-3000毫升水(大概4-6瓶矿泉水)能让尿量增多,帮尿酸“冲”出体外。控制含糖饮料摄入,白开水、淡茶水是最好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熬夜、受凉、剧烈运动、突然减重,都可能诱发痛风,进而让结晶加速堆积。平时要规律作息,天冷注意关节保暖,运动选散步、游泳等温和的方式,体重超标可以慢慢减,别追求“快速瘦身”。
专家指出,哪怕没有痛风发作,高尿酸人群也要每年查一次血尿酸。如果已经有过痛风,还要定期做关节超声或双能CT,看看关节里有没有小结晶,早发现、早控制,才能避免结晶长成“大石头”,像刘大爷那样伤了关节又伤肾。痛风石虽然可怕,但只要早重视、早管理,大部分人都能避免走到“开刀清石”的地步。
通讯员 曹慧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视频 戴哲涵
校对 盛媛媛
标签: 最新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