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重拳强监管 支行行长须三年轮岗一次
假理财、飞单的生存土壤
“飞单”的发生,与严厉的绩效考核息息相关。
上述从业近20年的私行业务人士指出, “部分股份行考核严厉,这样容易培养出独当一面的人才,且内控也不可谓不严,总行、分行培训不断;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当严厉的绩效考核,遇上支行内部人控制,风控体系极易出现盲点。”
“我每年过得最好的假期是元旦,因为年终考核终于结束了。”一家国有大行福建某支行行长坦言,作为一名支行长他肩负了30多项考核指标,感觉“压力山大”,其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是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收入这“三座大山”。
面对严厉的考核,对部分支行行长而言,“飞单”或许是解忧的途径之一。因为销售“飞单”可以给支行带来存款、开户量、中间业务收入等。
“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些股份行,考核很严,无论你工龄有多长,底薪是比较低的,通常是三四千块钱,奖金是以业绩为导向的,靠客户转化而来。而且,所有拓展业务的费用都需要自己承担。”前述股份行私人银行资深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当严厉考核成为整个支行团队成员共同面对的压力时,道德风险随即上升。
除了假理财、飞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也是风险高发区。而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既有可能充当“资金掮客”,也有可能自己陷入高利贷的陷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一份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起诉书显示,当地某国有大行上海松江城区支行、泗泾支行原行长褚××、黄××在地产商吴××的利益诱惑之下,进入了一场高达2.7亿元的民间借贷游戏。两位支行行长分别以银行行长身份为保证,以高额借款利息(2%-9%不等的月利率回报)为诱惑,向42名不特定群众非法吸收存款累计近2.7亿元,归个人使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统计过一组数据,自2014年8月以来,一年以内银行业员工因为违法违规进入司法程序的127个个案中,其中银行的基层管理者,即支行长、副行长以及同等级别的涉案人员达58人,占比45.6%。
银监会重拳强监管
银行理财的一些不规范事件,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在4月21日中国银监会召开的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要规范理财和代销业务,规范销售行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和揭示风险,严格落实“双录”要求,做到“买者自负”,切实打破“刚性兑付”;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必须向客户全面、充分披露信息和风险,使客户真正了解产品业务特征,明确自身所要承担的风险和可能的损失。
3月30日,银监会即已下发《关于开展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的通知》(47号文),为规范银行自有理财及代销业务行为,有效治理误导销售、私售“飞单”等问题,决定对银行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郭树清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对于各类银行业不规范事件,要严肃处理和问责相关机构和责任人。
强化监管之外,银行自身的内部风控体系的完善更为关键。
前述国有大行审计部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般的银行都是“总行-分行-支行”或者“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一级支行-支行”的管理模式,除了部分大客户由总行或分行的部门服务,主要业务几乎都由支行开展。
这意味着,支行行长虽级别不高,但权力不小,支行更容易成为风控源头和风险事件的高发区。
比如,在众多违法揽存纠纷案中,支行行长大额现金支付授权被频频滥用。按照商业银行一般规定,支行行长拥有50万元(含)以上100万元(不含)以下的现金审核支付权;而在贷款及贴现等案件高发领域,支行行长单笔500万元(含)以下的承兑汇票贴现审批权以及单户3000万元(含)以下的用信审批权也被频频滥用。
上述大行审计部高管认为,关键是要加强基层员工行为规范管理,要区分其行为是银行行为还是非银行行为,如果是银行行为,即使在操作层面有一些失误,也不至于到失控的地步。
“最应该防范的是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只要是人出了问题,再好的制度都有漏洞可以钻。一般的制度设计都是两三个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一旦人出了问题,经办的和审核的相互串通,一个支行长和一个业务员合谋就能干出很大的事。”上述大行审计部高管说。
一位国有大行江浙地区支行行长称,支行内的分工通常是,副行长管理一般业务,行长只管人力资源和财务费用,若出现相互串通引发道德风险的情况,考核机制是主因,但轮岗机制落实不到位也是重要因素。
“银监会要求支行行长必须三年轮岗一次。”该支行行长说。本报记者 黄斌 李玉敏 王晓 叶静 北京、广州报道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