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之举彰显“上海担当”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1-09-09 10:56:59
编辑:
来源:文汇报
字体:

“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认同,也是上海这座‘公益之城’人文关怀与城市温度的重要体现,”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这样注解公益之于一座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离不开精神支柱和文化引领。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的滋养和培育。在上海,超1.7万个社会组织、233家慈善超市、超1.34万家公益基地,正成为公益服务“骨干力量”。它们扎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成为城市治理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扶贫救孤、解难帮困外,迈入新阶段的公益慈善被赋予更多任务项——教育、医疗、文化、环境保护、体育等。更多人认可,公益慈善是一种新风尚,它注重的是“人人可为、随手可为”,成就的是生活在一座城市中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地方立法助力建设“公益之城”

公益慈善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渠道,能有效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近年来,上海各类慈善组织年平均增长率超10%,全市年均社会捐赠金额超40亿元,为各类特殊困难人群提供关爱温暖。同时,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互衔接,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迈入新阶段,如何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上海慈善事业发展?制定一部系统完善的地方性法规,就此提上议事日程。

就在最近, 《上海市慈善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条例(草案)》中,上海多年积攒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至立法层面。譬如,其中明确规定设立“上海慈善奖”等。多年实践中,上海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慈善品牌、慈善楷模。对他们的鼓励表彰,有助于营造公益慈善的社会氛围。同时,将公益慈善理念与城市精神深度融合,也有助于使公益慈善与城市文明相互促进。

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慈善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慈善组织的认定与退出机制不够完善、网络募捐亟需规范引导等。对此。 《条例(草案)》也一一予以回应。通过制定出台这部地方性法规,人们期待能进一步厘清各相关主体职责,以地方立法为上海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公益基地就在“家门口”

爱心暖意在全城涌流,人们的直观感受来自遍布全城、扎根社区的公益载体。

数据显示,从首批28家公益基地发展到现在,上海目前已拥有1.34万家公益基地。这批公益基地不仅囊括了社会组织、学校、医院,更包括不少居民“家门口”的居村委会。

为保障公益基地顺利发展运营,市民政局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公益基地设计、组织开展各类优秀公益项目、提供志愿服务岗位等。这些人民群众“15分钟生活圈”内的公益基地,不求“大而全”,更多以“小切口”入手不断提升民生获得感。

“善行文化”,一支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年轻公益团队。在疫情防控最吃劲之时,他们依托社区志愿者资源,迅速组建了配送小分队。从买菜做起,他们对独居老人等特殊人群进行“一对一”关爱。这些默默守候在基层一线的志愿者们,就此成为社区“代购员”“跑腿员”,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经过多年沉淀发展,上海社会组织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当前,上海社会组织已超1.7万家,绝大多数都已参与公益事业。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有356家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标识为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已有7100多个,覆盖全市6000多个社区,合计队员超过5.5万人。

越是文明发达的城市,公益慈善事业越繁荣。日益壮大的社会组织队伍,见证着上海慈善文化的勃兴,也映射出这座城市宝贵的爱心与温暖。

爱心之举彰显“上海担当”

多年建设下,品牌公益力量不仅深耕上海,更走向全国。

今年7月,河南省突遭极端天气,多地普降暴雨,郑州、新乡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突发事件当前,上海社会组织积极行动,第一时间参与紧急救援,并通过捐款、捐物等各种形式,有序参与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充分彰显了上海社会组织的责任和担当。

据统计,7月20日至8月4日,全市共有159家社会组织参与救灾,捐款捐物金额总计1.9亿余元。其中,捐款金额近8000万元,捐赠物资折算金额为1.1亿余元。

解难之外,上海还积极将公益慈善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2003年起,上海连续18年组织老年知识分子到新疆地区开展“银龄行动”。他们之中,有医生、教师、经济师、心理咨询师等各行各业。他们带往西部边陲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技能,更有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碰撞激荡。

今年,沪蒙两地还延续“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佳话。本市慈善组织与内蒙古地区儿童福利机构“一对一”援助帮扶,助力当地儿童福利事业发展。

“慈善超市”缘何冲上热搜榜

暖黄灯光下,从品牌衣服、时尚鞋帽到二手书籍,各色商品整齐排列,甚至还为顾客专设了“试衣间”。福州路480号,临街的一间小小店铺。初次踏入这里的人,或许将其错认成“买手店”。翻翻吊牌,不少商品以市场价格三至七折出售,蛮有“竞争力”。

最近,这家名为“善淘BUY42外滩街道慈善超市”的小店冲上大众点评超市便利好评榜第一名。虽然黄金商圈内强敌环伺,但这家小店却意外“圈粉”,吸引不少年轻白领、社区居民前来“淘货”。

早在18年前,全国首家慈善超市——镇宁路慈善超市在上海成立。在政府部门积极推进下,各区纷纷探索推广这一新型慈善服务形态。

截至2020年底,全市214个街镇(乡)共建有慈善超市233家,实现慈善超市街镇(乡)全覆盖。目前,上海慈善超市有三类运营主体,包括街镇(乡)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其中,由街镇(乡)政府运营的慈善超市占全市总量的44.7%。

从第一家店亮相到如今冲上热搜榜单,慈善超市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坎坷困顿。

36岁的于丽颖,是名热衷公益的外企白领。“我曾经想去博物馆当志愿者,但发现工作时间不合适”。她还实地考察了不少慈善超市,但发现对方跟自己“理念不合”。一些慈善超市仍停留于初代版本。陈列老旧、货品缺乏新意,这使得这一公益服务形态在实践中没有形成足够吸引人的“黏性”。

开在南京东路商圈的这家慈善超市,让于丽颖眼前一亮。与其说这是一家“慈善超市”,不如称其为“个性买手店”。除居民捐赠的二手书外,所有商品都是全新正品,部分来自社会企业库存。“这样既能确保价格低廉,也能让社区居民愿买、爱买。”

这家慈善超市还有“线上店”——善淘网。十年前,几名“海归”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在线慈善商店”。该平台接受捐赠的闲置物品,再经处理后低价出售,其销售收入在扣除运营成本后捐给草根公益机构。如今,这一网站已成为沪上许多慈善超市的重要运营力量。

相比覆盖对象更广的线上店,线下“慈善超市”还被赋予了另一项功能——“链接社区”。它们不仅出售公益商品,也成为凝结社区各类公益资源的“枢纽载体”。外滩街道慈善超市内,有一面“微心愿墙”,已成为嫁接社会企业、受助人员的“爱心桥梁”。

放眼全市,大多数慈善超市运营状况良好。但也有少数慈善超市“自我造血”功能需进一步提升,布局和地理位置需进一步优化。为此,正面向社会公开征询的《上海市慈善条例(草案)》设立社区慈善专章,鼓励支持社区慈善超市等社区慈善服务形态发展。

在“从无到有”,从局部设立到全面推开,上海在慈善超市服务内容、运营模式上不断求新求变,并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委托有资质、有爱心、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组织来管理和运营。为方便更多市民查询慈善超市相关信息,就近支持、参与公益,市民政局网站还上线发布了全市慈善超市地图。

   原标题:爱心之举彰显“上海担当”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08 063 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