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到没空哭”的幼儿园,是对教育内卷的温柔反抗 当前关注

发布时间:2025-10-27 19:13:51
编辑:
来源:广西新闻网
字体:


(相关资料图)

近日,河南漯河一所幼儿园在网络上走红。走红的原因,是这里的娃娃们居然不背古诗不做手工,而是整天围着灶台和农田转——筛麦子像模像样,揉面团有板有眼,甚至组队学做道口烧鸡。当孩子们系着围裙踮脚掌勺、赤脚在泥地搬运柴火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这个画风清奇的“吃苦幼儿园”立刻刷屏冲上热搜。(10月25日 新民周刊)

这所幼儿园这“画风清奇”的教育场景,打破了“幼儿园=滑梯+绘本”的固有认知,也引发了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在功利化教育盛行的当下,这样的“吃苦教育”恰似一股清流,让我们重新审视成长的真谛。

“吃苦幼儿园”的价值,首先在于回归了“生活即教育”的本质。陶行知先生曾强调,教育要扎根生活土壤。这里的孩子们在劳动中认识五谷、学会技能,5岁便能独立揉面、整理床铺,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机械背诵更有生命力。反观当下,不少孩子困于早教班的知识灌输,沉迷电子设备的虚拟世界,沦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两种教育模式的对比清晰表明,真正的成长离不开真实世界的摸爬滚打,生活技能的习得与认知启蒙的实现,往往藏在烟火气的劳动中。

“吃苦”背后,是更珍贵的成长之甜。孩子们在筛麦子时体会坚持,在揉面团时学会耐心,在团队协作做烧鸡时懂得包容。这些在劳动中沉淀的品质,是书本无法给予的精神财富。网友戏称孩子们“忙到没空哭”,甚至发烧都舍不得请假,足见这种教育模式对孩子的吸引力。当教育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生活技能,更是独立、坚韧、合作等宝贵品格,这份“甜”远比短期的知识积累更能滋养终身。

当然,“吃苦幼儿园”的走红并非意味着教育可以盲目跟风。部分家长担忧的安全问题、网友警惕的新内卷风险,都值得正视。教育的核心是“适切”,劳动体验需建立在年龄适配的基础上,要区分“体验式劳动”与“超负荷任务”,避免将教育异化为“苦难表演”。漯河这所幼儿园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并非简单复古,而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理念,既保留柴火灶的烟火气,又引入食品安全知识与工具进化史教学,实现了传统生活智慧与现代教育需求的平衡。

“吃苦幼儿园”的创新意义,更在于对教育内卷的温柔反抗。当“不能输在起跑线”演变为3岁背单词、5岁学编程的军备竞赛,家长们陷入集体焦虑。而“吃苦教育”跳出了知识焦虑的怪圈,以生活技能培养缓解教育恐慌,重构了教育起点,让孩子先学会生活,再谈超越。这种教育范式的转换,切中了“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初心,印证了社会对“去自然化教育”的反抗与对童年本真的向往。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具备“离开教室仍能好好生活”的能力。“吃苦幼儿园”的走红,不仅是一种教育创新的成功,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唤醒。它告诉我们,成长不必只有刷题与竞争,烟火气中的劳动、挫折中的坚持、生活中的探索,同样是滋养成长的沃土。愿这样的教育探索能引发更多思考,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当的“吃苦”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甘甜。

标签: 实况网 热点资讯

   原标题:“忙到没空哭”的幼儿园,是对教育内卷的温柔反抗 当前关注

>更多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