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实战:究竟如何慢练快用?
关于太极拳能否实战,一直以来争议颇大,但是,换个角度看,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既然命名为“拳”,肯定是能实战的武术。
虽然包括老六(注:作者简称)在内的大多数人,只把太极拳当作健身养生的运动,但一点都不妨碍我们在茶余饭后畅想一下它的打架功能。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速度是御敌制胜的第一要素,能实战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那么,练起来如此之慢的太极拳,在实战中是如何快起来的呢?
物极必反,阴极生阳,慢到极致就会转化为快——虽然这样解释无懈可击,但不是老六的风格,老六和大家一样,想要一个明确具体、易于理解的说法。
我们首先来谈一下太极拳慢练快用的基本原理。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内家拳,那么,内家拳练什么?
——气!
为什么要练气?
气的概念太抽象,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练气就是对身体潜在能量的激发和聚集。
聚集到哪里?
丹田!
能量聚于丹田,当需要使用的时候,由丹田极速发出,形成强大的攻击力。
为方便理解,打个比方:人体内好比有许多溪流(能量),这些溪流水量大小不一,我们通过练拳,拓宽、疏通水道(打通经络血脉),使溪流水量(能量)加大,同时与丹田贯通,而丹田如同一个高压水泵,实战时,丹田可以瞬间调动周身之水(能量),如高压水枪击发般喷射而出,虽然水平素柔婉散乱,但在高压下形成的强大水流,威力惊人。
而拓宽、疏通水道(能量的激发和聚集)的过程,非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特定的柔和缓慢的动作来完成。
道理就是这样,那么,“快用”是怎么个快法呢?
第一快:反应快
太极拳通经活络,改善微循环,使得练拳者的视觉、听力、皮肤表面的敏感性和神经传导速度大大加强。在实战中,与对手接触瞬间,甚至似触非触即能感受到对方的意图、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一过程在太极拳中有一个专用术语叫“听劲”。高层次的听劲是什么样的呢?讲个小故事:陈氏太极拳高手陈照池大师有一次外出,通过山间羊肠小道,遇强盗偷袭——怎么个偷袭法呢?强盗手持木棍藏身于路旁高坡,见大师路过,劈头便打,棍子即将接触头皮之际,大师觉察,急忙挥臂格挡,将棍子弹飞,正中强盗头部,致其当场毙命。
第二快:发劲快
出一道题:同样是打人,一个人的拳头已经接触到对手皮肤,另一个人的拳头距对手尚有一尺之遥,谁先打到对方?
答案不言自明。
无论是什么拳种,发力攻击都有一个蓄——发的过程。区别在于,外家拳在外,内家拳在内。什么意思呢?
外家拳、散打、自由搏击主要使用肌肉力量,发力由相应部位肌肉屈张完成,需要与击打目标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完成从蓄到发的过程。
而太极拳高手的发劲,蓄——发过程在体内完成,因此与击打目标有无距离均可,且越近效果越佳,贴身可打。这个过程有多快呢?犹如电流传导,电光火石之间即可完成。
除了上面两点,太极拳还有两个更为神奇绝妙的快用之法,欲知详情,请关注下文。
了解更多太极拳知识,尽在微信公众号:时代典藏(CCTV-SDDC),欢迎关注,敬请期待。
原标题:太极拳实战:究竟如何慢练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