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瓶窑种茭白的她们 种茭白成为全村人的致富经

发布时间:2022-06-14 11:43:18
编辑:
来源:每日商报
字体: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张堰村茭白农 鲁顺子、汤抗美、阿琴、芝凤(从左到右)

过膝的水鞋、厚实的长袖劳动服、宽檐斗笠、劳动手套,一块蒙脸的纱网、一个塑料大盆,这是阿琴下田采茭白的全套装备。茭白的叶子又高又密,还带着锯齿,把自己包严实了,才不会被划伤。

阿琴是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张堰村的茭白农,张堰村有着悠久的茭白栽种历史,“张堰茭白”更是因为鲜嫩质优闻名江浙。

采收茭白很辛苦

上面是炎炎烈日,下面是热气蒸腾的水田,杭州的梅雨季本就闷热,“全副武装”在茭白田里劳作,更是辛苦倍增。阿琴扶了扶脸上的纱网,把塑料大盆系在身后,淌进了茭白田,水一下子没到大腿根,泛起一阵阵黑泥。

茭白是水生植物,对水质极为挑剔,还要有厚厚的土壤层。张堰村紧靠北湖草荡,南北临苕溪。这里地势相对较低,大部分田地与北苕溪河床相平,四周筑有塘堤护围,宛如一个饭碗,肥沃的黑土壤起码有50厘米厚,是种植茭白的不二之选。

弯腰,采茭白;弯腰,采茭白;弯腰,再采茭白。

阿琴的动作很快,她熟练地采下大小适中的茭白,太大了口感不嫩,太小的影响产量,剥开矮胖白壮,有一个手掌那么长正好。刚采下的茭白连叶带果整支有一米多高,每十个一捆都装在身后的塑料盆里,摘满了就运出来放在田埂上。

阿琴沿着茭白之间的空隙,一行一行地采收,在水田划出一阵阵涟漪,好像一条“贪吃蛇”。

种植茭白有智慧

忙活了一个上午,阿琴和伙伴们捂出一身大汗,摘掉帽子、面纱、手套的一瞬间都笑了。“啊呀,风凉。”

工作餐是大家一起吃的,最受欢迎的菜是两盘茭白酱丁,茭白的肥嫩和豆瓣酱的咸鲜,慰劳了辛苦劳作的农人,也补充流汗失去的盐分,再来一轮喜闻乐见的家长里短,下午劳作的干劲就积攒出来了。

喻健康是这片茭白基地的老板,只要不出车就喜欢喝两口,一杯杨梅烧酒、一瓶冰啤酒下肚,就拉开了话匣。

老喻今年58岁,从1990年开始卖茭白,到1996年被当时的老书记人才引进帮助整个张堰村的茭白找销路,再到2010年开始种茭白,已经和茭白打了32年交道。现在他有230多亩茭白地,是名副其实的“茭白大王”。

张堰村的茭白每年4月开采,一直可以收到11月。以前不是这样的,一下子全成熟,一天上市10几万斤,一村子卖不出。

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品种单一,老喻知道解决办法是“丰富品种,梯次上市”。最开始,农民对新品种产量有顾虑,不愿种。他就在自己的田里率先种,把好效益放到大家眼前,用事实说话。

现在,张堰村的茭白有四大品种:浙茭711、浙茭二号、浙茭三号、红茭,早中晚熟都有,基本一个月一个采收轮次,既保证持续供应,又避免扎堆上市。老喻还在找新品种,要把8月的空档填补上。

共同富裕要抱团

老喻基地里的员工,都是本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是家里有孙辈上学的阿姨们。因为每天要接送孙辈上下学,不能再去工厂打工。

一个小时也可以,半天也可以,一天也可以。时薪25元,干满一天200元,包中饭。老喻这里工作时间灵活,成为阿姨们的首选,一年下来也能赚得两三万元。以前村子里几乎家家都种茭白,现在劳动力不足,开始向大户流转,这样集聚起来,形成规模,规模效益明显。

最近几年,各种零售新渠道不断涌现,再加上疫情的影响,老喻开始试水社区团购,成绩不错。

新鲜是老喻的制胜法宝。茭白早上从田里割下,不泡水,产地直送,晚上就出现在顾客的餐桌上。团购的茭白3斤一包,正好两顿。“绝不让茭白的鲜度折损在冰箱里。买过的顾客,几乎都成了回头客,现在团购占了总销量的20%。”

2007年张堰村成立了茭白专业合作社,茭白农户、经销商们抱团做生意,一起采购肥料、包装袋、包装纸箱等生产资料,有了和供应商谈判的筹码,样样价低质优,又省了一大笔。

2017年张堰茭白种植基地被列入浙江省茭白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示范基地,省、市农科院专家每年定期组织对种植户进行培训指导,使得“张堰茭白”的品质和产量拥有“双保险”。

现在,张堰村有近千亩的茭白田,是名副其实的“茭白村”。杭城市场的茭白一半以上产自张堰村。一亩茭白田年产值一万元以上,种茭白成为全村人的致富经。(文/摄 商报记者 张凡 通讯员 汤锦泉)

标签: 在瓶窑种茭白的她们 张堰茭白 鲜嫩质优 种植茭白有智慧

   原标题:在瓶窑种茭白的她们 种茭白成为全村人的致富经

>更多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1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