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身“海外捞”赴港上市 系张勇继颐海国际、海底捞后收获的第三个IPO

发布时间:2022-07-15 10:02:36
编辑:
来源:每日商报
字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餐饮业呈低迷态势。然而,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海底捞却做出了一番“逆向操作”——7月13日晚间,据港交所官网披露,海底捞海外业务分拆公司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Super Hi)提交香港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如果上市计划成功实施,这将成为海底捞实控人张勇继颐海国际、海底捞后,收获的第三个IPO。

“海外捞”分布11个国家97家餐厅

据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7月13日发布的上市申请材料来看,自2012年在新加坡开设首家海外餐厅以来,海底捞海外餐厅从截至2019年1月1日分布于5个国家的24家餐厅,扩张至今年3月31日分布于11个国家的97家餐厅。

目前,海底捞在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设有店面。

而从业务收入方面来看,海底捞海外业务的收入由2019年的2.3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3.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8%。自今年起,海外业务取得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有力复苏,收入由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6830万美元增加至截至2022年3月 31日止三个月的1.09亿美元。

而据海底捞2021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海底捞在全球开设1443家直营餐厅;其中包括海外的114家门店,贡献了27.22亿元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在财报中提到,2021年海底捞海外餐厅的人均消费从2020年的192.6元增至197.9元,相当于公司平均值的1.9倍,境内一线城市的1.8倍。得益于海外市场较高的客单价,海底捞海外业务在未来或许还能产生更高的业绩。

与此同时,从2020年至2021年,海底捞境内城市顾客人均消费却在下降,一线城市从116.2元降至111.8元,二线城市从105.7元降至101.7元,三线城市从100.2元降至95.7元。

拆分上市或有助于缓解海底捞压力

事实上,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情绪,现在并不是火锅股上市的好时机。那么,海底捞的海外业务为何要选在这个时间点坚持上市呢?

根据公告,Super Hi计划采用“实物分派+介绍上市”的方式。“实物分派”意味着Super Hi将股份直接分给现有股东,而非由海底捞直接控股,先折算成现金再分配;而“介绍上市”意味着不发新股、不融资,上市只是为了增加流动性。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就是省去了发行新股、路演配售等环节,缩短上市流程,争取以最快速实现IPO。

而实物分派的做法,对于海底捞现有股东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吸引点。

此前,张勇麾下的颐海国际和海底捞分别在2016年和2018年登陆港交所。其中,海底捞上市后市值很快冲破千亿港元,创始人张勇夫妇身家超560亿元。然而,之后随着疫情的延续,海底捞和颐海国际的股价在2021年初达到历史高点后大幅跳水,市值萎缩80%以上,导致目前股价不足最初的两成。

两只股票长期低迷,一方面让被套牢的二级市场投资人倍感焦虑,也让海底捞管理层深陷煎熬。迫于压力,海底捞在2021年底启动改革计划,关闭大批亏损门店,张勇也让出了CEO职务。

综合以上因素,此番海底捞将相对优质的海外业务分拆单独上市的做法,也许也有回馈近年来承担股价下跌压力的二级市场股东的考量因素存在。类似于向股东进行了一次“特别派息”;后期如果股价上涨,则更是一种对股东的补偿。

不过,在Super Hi上市文件“风险因素”一节中,也明确提示,公司可能无法成功开设新餐厅并从中获利。此外,公司计划在其经营经验较少或并无经营经验的市场(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西班牙)开设新餐厅,但是公司可能无法预测该等地区的市场变化,或在开设新餐厅时在取得地方机构的牌照方面遭遇延迟。

出于各方面因素考虑,就目前股价变动情况来看,海底捞分拆海外业务上市一事似乎还未掀起资本市场太大波澜。昨日海底捞全天窄幅震荡,截至收盘股价报16.70港元/股,跌幅2.00%,市值930.9亿港元。(记者 苗露)

标签: 海外捞赴港上市 海底捞张勇 有助于缓解海底捞压力 颐海国际

   原标题:分身“海外捞”赴港上市 系张勇继颐海国际、海底捞后收获的第三个IPO

>更多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1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