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 医师开外挂 学3D列印动手术
「隆隆、隆隆」机器的高速运转声传来,牙齿、小腿骨及脊椎模型,在机器内俨然成形。
这里不是医疗器材工厂,而是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3D列印医疗研发中心,也是全台湾第一座盖在医院内的3D列印中心。
六十坪的空间,原本是间呼吸照护病房,但在二○一四年后,有了变化:3D列印机、数十台电脑取代病床和点滴架;机械、资工、设计、材料、化学等近二十位多元背景的工程师,纷纷加入中心行列。
「把客製化的工厂盖在医院内,我们让医师和工程师直接合作、产生新想法,来改善病人的医疗品质,」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3D列印医疗研发中心主任方信元说。同是胸腔外科主任的他,行医超过二十年,看到3D列印对临床医疗带来的变化。
例如,透过3D列印,最快可在一週内做出一比一的骨头模型,医护团队能在术前就先看到、摸到,并精準规划手术方式,一改过去多透过X光等平面影像的讨论;3D列印还能造出客製化手术导板,协助手术进行。
两年多来,已有超过五十位,横跨牙科、骨科、胸腔外科的院内医师利用3D列印技术,帮助两百位病人,且平均手术时间缩短三分之一。
医院进化,医师也得进化
医院在进化,意味着医师的能力也在进化。医师不只看诊、动手术,还要跨领域,懂得3D列印技术的语言和工程师合作。「我们没办法像工程师专精,但脑袋中的想法有重叠的地方会比较容易沟通,」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骨科住院医师张皓维说。
这对正好遇上技术变革的年轻医师来说,更为重要。七十七年次、毕业三年的张皓维,是院内医师群中,最接近数位时代的资讯原生代。今年,他参与中心的培训计划,并到美国梅约医学中心及工程挂帅的乔治亚理工学院,进行一个月的3D列印交流,成为中心培训出的第一批生力军。
「自己的工具自己做,3D列印技术给了我们创造器材的机会,」张皓维说,「不只是用厂商给的器械,而是知道有个新领域、可和工程师互相讨论,增加治疗选择。」
立志当骨科医师的张皓维,谈起3D列印,如同多了项法宝,即便戴着一副眼镜,也难掩他眼神的热情。
他拿着一个有着五个孔洞的导板举例。这个工具是团队专为一位小腿畸形、走路时呈现X型腿的病人设计,导板上五个不起眼的孔洞,完全依照病人的骨头架构打造,是帮助主治医师精準打上骨钉的大功臣。
这个构思,是一个个医师与工程师,日夜讨论、实际操作的结果:从诊断病人、医学影像转换、绘图设计、选择模型材料、打印切割,到最后进手术室开刀。
每个环节,整合了医学知识与软、硬体工程。张皓维有感地说,「若不熟悉3D列印的设计原理或流程,想法容易受限;学过后,就知道这套技术能做什幺、在什幺条件能做到,有更多想法。」
学习从一张白纸开始
但从白袍跨界工程并不容易。因过去七年的医学训练,多着重在生理学、病理学等,这让他曾听过3D列印,却对实际该如何应用在临床医学的想像,如同一张白纸。
在厚厚资料、无数影片及不同工程师的实作带领下,白纸渐渐添上色彩:3D列印的原理是什幺;怎幺把诊断影像转为图档;又如何操作软体、写程式,绘製模型;不同材质的软硬特性能怎幺用。
「从头开始学新东西,才能了解它,才有办法加入它,」张皓维说。话语中,流露出医师乘载着医治病人的使命,而当面对数位变革,这股使命感带着他不断探索、找寻更好的工具,为病人找生机。(英文版请见english.cw.com.tw)
● 更多内容,请见天下杂誌 610期《数位X教育 赢的起点》>>
-
无相关信息